发布日期:2025-07-24 15:17 浏览次数: 次
本文摘要:春雨过后天气放晴,98岁的孙杏宝老人坐在门前晒着太阳,看着自家里一拨接一拨的陌生人——慰问的、探望的、拍摄的等等。
春雨过后天气放晴,98岁的孙杏宝老人坐在门前晒着太阳,看着自家里一拨接一拨的陌生人——慰问的、探望的、拍摄的等等。“欠债还钱不是应该的吗?怎么这么多人来拍我?”孙奶奶问孙女孙惠芳,双眼里充满了疑惑。50年前,浙江乌镇颜家村的孙杏宝找同村木匠张发林为三儿子打了一套结婚用的家具,欠下了8天的工钱。
日子一长,张发林没上门要过,孙奶奶也忘了。今年1月初,孙奶奶想起此事,冒雨走了近3小时,以1200元的现行价格还了半个世纪前欠的工钱。孙奶奶的故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震动,她也被尊称为“诚信奶奶”。“不能等进了棺材,还被人说欠钱没还。
还了才安心。”3月6日,春日的阳光洒在孙奶奶充满慈祥的脸上,她娓娓道来的家常话,令人动容。▲3月5日,浙江乌镇,精神矍铄的98岁的孙杏宝老人。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时婷婷“欠一分钱也是债,还了才安心”孙杏宝出生于1922年10月,今年虚岁98,是颜家村年龄最大的老人。孙奶奶住在村西一间约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屋外摆放着各类杂物,屋里摆放着床、柜子、餐桌,还有一张放着燃气灶和电饭锅的桌子。孙女孙惠芳说,奶奶曾上过3年学堂,30多岁当了村里的财务和村妇女主任。除了40多年前到上海做过10年保姆外,奶奶一辈子都在村里生活。
奶奶所住的房子是1976年盖的,虽然家里有过几次翻新,但奶奶都舍不得拆。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已经独居了28年。孙奶奶育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969年初冬三儿子结婚时,孙奶奶请来同村木匠张发林打了一套家具。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一时拿不出工钱,就先欠下了。“一直想着攒钱还给发林,这日子一长,发林没要,我也忘了。
”孙奶奶说。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孙奶奶的老伴、二儿子、三儿子相继离世。今年1月7日,孙奶奶回忆儿子结婚时,突然想起还欠着张发林的工钱没还,就拿出养老金存折去1.5公里外的银行取了钱。
孙奶奶三儿子的老房子,在孙奶奶家东侧约30米处。孙惠芳指着二楼角落的一个柜子说:“这就是当年三叔结婚时我奶奶请人打造的家具。”记者看到,这个高2米左右的红色衣柜,虽历经50年岁月依然保存完好,柜门上绘制的花纹还能看出原来的颜色,只是门锁已经生锈。孙奶奶回忆,当时木匠张发林给家里打造的家具就剩这个衣柜了,张发林当时出了8天的工,一个工差不多是2块钱,一共16块钱。
孙奶奶说50年过去了,工钱早就不能按当时行情来计算,就向村里人打听了现在的行情,按照200元一天的工,以50年前百倍的价格付钱。“借了一分钱也是债,是债就一定要还!年纪大了,不能等进了棺材还被人说欠债没还。不管多长时间,还了就安心了。
”孙奶奶认为还钱再平常不过,甚至因拖欠了50年,而有些愧疚。3月5日,浙江乌镇,孙杏宝当年为三儿子打造的一套结婚家具,现在只剩了一个衣柜。摄影/上游新闻记者时婷婷“挂在心里的事,终于了了”3月5日,乌镇下着蒙蒙细雨,浸淫着每个角落,阴冷的湿气直往人骨子里钻。孙奶奶记得1月中旬还钱那天,也是这样细雨蒙蒙的天气。
记者沿着孙奶奶还钱的路线,撑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她家门前石子路后,是一条长约300米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的水泥路,也是村里进出的必经之路。路上的坑洼处因连续阴雨积满了水,稍不留意鞋袜就全湿了。出村进入通往镇区和高速路的主干道乌塍线,两侧多是过往的大车,穿过公路时要比平常更加谨慎。
穿过乌塍线向南直行约1公里就是木匠张发林家。这段路上少有行人,雨水打在伞上的声音格外清晰。
走完这段往返3公里的路,记者全程耗时50分钟,衣袖裤脚全被打湿,身上也泛起阵阵凉意。98岁的孙奶奶说,还钱那天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打着雨伞,加之年岁大听力不好,中午12点多从家出发,来回走了近3个小时。回家后,孙奶奶的衣服和裤脚已被雨水浸湿。
“挂在心里的事,终于了了。”孙奶奶脸上团起了一片舒心的笑意,“我欠人家钱总是要还的。
以前没有能力,现在我有钱了,我就要去还给人家,我就安心了。”。
本文来源:mgm9091美高梅国际官方网站-www.sarreng.com